自細阿媽教落要好好讀書,將來幹一番事業。其實書本除了提供知識外,亦可作為投資工具。你有否想過一本70年代只售1蚊的雜誌,今天身價已暴漲100倍。書中當真有黃金屋?有請古書專家蘇賡哲博士為我們分析投資之道。
蘇賡哲博士,曾任教於珠海書院,1968年開辦新亞書店,經營二手書買賣,近年開始進行古書拍賣。他表示:「入行時正值文革時代,內地書籍遭嚴重破壞,無疑令更多人想睇書,連不少外國圖書館亦求書若渴,是升價最瘋狂的年代。而目前,我認為只要中港台經濟沒有戲劇性的變化,加上書籍印刷成本愈來愈高,古書價值只有起,沒有跌的空間。」
市場主導 升值能力
或許大家都以為舊書或古書要有一定「書齡」才會升值,蘇博士指出,這並非必然定律。他分析道:「我覺得升值與否,主要視乎收藏家的心理及市場需要。一些比較罕有的書種,不用等幾十年也有可能升值10倍,例如牛津於2003年出版的廿四開精裝書,零售價只是百多元,但由於這個初版印數較少,現已升價至一千元。」
「這幾年我們舉行舊書字畫拍賣會,70年代的綜合性月刊《大人》是熱門拍賣品之一。這雜誌由張大千、陳存仁等擔任編輯,內容以文化、藝術、掌故等為主,更不時記載關於汪精衞政權的文章。除《大人》外,金庸、梁羽生等名家作品亦常見於拍賣會,拍賣價錢亦不俗。」蘇博士道出行情。
校刊校簿 同樣值錢
原來校刊、校簿亦可成為值錢的古書,翻閱去年舊書字畫拍賣會的拍賣品資訊,竟發現《拔萃男書院校刊》、《九龍精武學校(校簿)》等。前者的拍賣價要$800,後者也要$200。
蘇博士認為:「如果一般人有興趣躋身收藏家之列,最緊要保存舊香港的刊物,尤其是本港出名的學校、大機構等,它們的各類物品也值得留意,除名校校刊、校簿外,謝師宴菜單也不容忽視,以前我們便曾拍賣過一張名校謝師宴菜單。物品要變得值錢,並非一朝一夕之事,大家不妨留意一下阿爺有否這類物品留下,可能是寶藏也說不定呢!」
【心水收藏系列】
1949年後,沈從文轉行考古,出版多本相關著作,包括這本《中國古代服飾研究》。當年約售幾百元人民幣,現市值約一萬元。此書乃編號本,分外珍貴。
《明陳老蓮花鳥草蟲冊》
由人手把圖畫逐一由木板吸在絹上,描繪花草、雀鳥等動態,構圖精美,富詩情畫意。文革前出版,當年約售幾百元人民幣,現市價約三至四萬元。
《十竹齋箋譜》
箋譜乃古時讀書人寫信用的信紙,這本結集了部分箋譜的《十竹齋箋譜》,於1952年出版,當年售價估計約幾百元人民幣,現時起拍價約一萬元起。
【古書推介系列】
《書話集》
作者把讀後感分享在《書話集》中,當年售價約$20,現時拍賣價約$500,如有作者簽名,更可拍賣至$10,000,而這書便有作者的真迹。
《水滸人物全圖》
以木板印製的《水滸人物全圖》,出版於文革前,當年約售幾十元人民幣,現時拍賣價約三千多元。
《大人》
70年代綜合性月刊,內容涉獵文化、藝術、掌故等,由張大千、陳存仁等編輯,當年售$1,現時拍賣價約$100。
《乾隆甲戍脂硯齋重評石頭記》
1962年胡適拿出來印刷的《乾隆甲戍脂硯齋重評石頭記》,曾在70年代的香港書展中發售,當時售價$15,現時市價已上升至約$10,000。
《西廂記》
這本是1938年香港中國婦女會《西廂記》戲劇籌款場刊,當年是免費場刊,現拍賣價可超過$1,000。
《俗話傾談—潑婦橫紋柴故事》
出版於30、40年代,內容包括小說及故事,寫作手法是文言與土話的混合體,當年售價約幾毛錢,現時拍賣價約$100至$200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